吴新

能源工程系副教授、硕导

通讯方式:wuxin@seu.edu.cn,025-83795652,13851845041

研究方向:

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多相流传热及优化

办公地点:热能所小楼305室

 

 

个人简介

吳新,男,1969年5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东南大学工学硕
士学位,同年参加留校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参与国家支撑计划专题子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
与两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主持两项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项目等十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
表论文四十多篇

教学课程
科研 教改项目
  1. 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CFB锅炉关键辅机节能特性及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2012BAA02B01-02),参与,2012.1-015.12
  2.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建材行业废气余热发电锅炉的研发及产业化(BA2009021),主要参与人,
    2009.10-2012.12
  3.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秸秆直燃锅炉的研发与产业化(BA2007023),主要参与人,2007.10-2010.9
  4. 东大—圣诺联合研发中心基金项目,管内插入物强化气体传热的实验研究,主持,2010.12-2012.2
  5. 东大—江苏申港锅炉与环保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基金项目,H型鳍片管束传热与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主持,2011.2-
    2012.6


论文 专著

Selected papers

  1. 杨荣清,吴新,赵长遂.石油焦燃烧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化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1):134-137.(EI收录号:2006189856465)
  2. 吴新,卓文钦,赵长遂.燃煤飞灰中铁磁性物质及其形成机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0,05:422-429.(EI收录号:20104613391012)
  3. 张宇,吴新,丛俊,杨荣清,马海艳.基于γ-Fe2O3的高梯度磁场中燃煤可吸入颗粒物脱除实验[J].煤炭学报,2008,33(6):685-689.( EI收录号:20082811371493)
  4. 李永旺,吴新,赵长遂,等.梯度磁场中燃煤PM10聚并实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84-88.(EI收录号:20071310514035)
  5. 李永旺,吴新,赵长遂,鲁端峰.均匀磁场中磁种聚并脱除燃煤PM10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7):23-28.(EI收录号:20072810697604)
  6. 鲁端峰,吴新,赵长遂,李永旺. 燃煤PM10在高梯度磁场中的捕集[J]. 热能动力工程. 2007, 22(3):281-283.( EI收录号: 20072610674706)
  7. 卓文钦,吴新,赵长遂. 燃烧气氛对燃煤飞灰磁特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32):53-57.(EI收录号:20105013489690)
  8. 卓文钦,吴新,赵长遂. 基于穆斯堡尔谱的燃煤飞灰磁特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20):65-70.(EI收录号:2010311311569)
  9. Kai Wu, Xin Wu*, Changsui Zhao. Effect of air staging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w and NO formation in a fixed bed[C]. 8th Korea-China Clean Energy Workshop, Daejeon, Korea, 2010.11.
  10. Junlong Wang, Xin Wu*, Daoyin Liu, Yuwei Shang, Changsui Zhao, Thomas J. Flynn*, Shengteng Hu, David L. Kraft, Mikhail Maryamchik. Experimental Study on Hydrodynamics in an Internally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The 9th China-Korea Workshop on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Huangsh


专利申请
  1. 吴新,赵长遂. 流化床干式气溶胶发生方法及气溶胶发生器. 国家发明专利,ZL200410066002.7

  2. 王军龙,吴新,商宇薇,韩继广,周翼. 一种密相区传热系数测量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测量方法 .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CN102520011A

  3. 吴新,王军龙,赵长遂,陈晓平. 一种锅炉尾部烟道换热管清灰装置.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CN102644931A


荣誉 奖励
  1.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质大规模直燃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第8完成人,教育部,2009年

  2.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余热锅炉优化和结构分析的研究,第7完成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2年

  3.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余热锅炉优化和结构分析的研究,第7完成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1年


指导学生
  1. 李永旺,《燃煤可吸入颗粒物磁聚并研究》,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2002.9—2007.6

  2. 鲁端峰,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在高梯度磁场中的捕集研究,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2002-9—2007.6

  3. 李振宇,IGCC余热锅炉螺旋鳍片管受热面传热特性研究,硕士研究生(第二导师),1999.9—2003.6

  4. 杨荣清,《高梯度磁场中磁性可吸入颗粒物动力学特性研究》,硕士研究生,2003.9—2006.6

  5. 丛俊,《基于γ-Fe2O3的燃煤PM10和NOx协同脱除促进作用试验研究》,硕士研究生,2004.9—2007.6

  6. 马海艳,《免疫机理遗传算法改进RBF模型及其在CFB启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硕士研究生,2004.9—2007.6

  7. 张宇,《应用文丘里洗涤器与蒸汽相变技术协同脱除燃烧源PM10与SO2的研究》,硕士研究生,2005.9—2008.6

  8. 孙露娟,《湿法脱硫除尘中燃烧源PM10相变凝结特性试验研究》,硕士研究生,2005.9—2008.6

  9. 葛伟,《生物质秸秆在固定床内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研究》,硕士研究生,2007.9—2010.6

  10. 卓文钦,《燃煤飞灰细颗粒磁特性及其铁相物质形成机理研究》,硕士研究生,2007.9—2010.6

  11. 吴凯,《秸秆层燃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硕士研究生,2008.9—2011.6

  12. 韩继广,

  13. 周翼,《水泥窑余热锅炉管束磨损及其积灰特性的数值模拟》,硕士研究生,2009.9—2012.6

  14. 王军龙,《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颗粒内循环特性研究》,硕士研究生,2010.9—至今

  15. 商宇薇,《H型鳍片管束的传热特性研究》,硕士研究生,2010.9—至今

  16. 王亚欧,《一种新型循环流化床中内置换热器埋管传热特性研究》,硕士研究生,2011.9—至今

  17. 孙钟平,《H型鳍片管束传热和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硕士研究生,2011.9—至今

  18. 李俊,《待定》, 2012.9—至今

  19. 刘宣义,《待定》,2012.9—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