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系主任

通讯方式:101012636@seu.edu.cn 13681148628

研究方向: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4个:

① 反应堆热工水力:超临界水堆核热耦合程序开发、实验研究亚临界水自然循环热工水力特性、实验研究超临界水自然循环热工水力特性、液态铅铋热工水力实验回路系统设计、不同冷却剂和铅铋流体换热特性分析。

② 颗粒物及核素扩散:超临界水中颗粒物运动沉积、严重事故气溶胶运动沉积、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北京市雾霾排放源分析。

③ 安全分析:小堆技术及综合能源研究、超临界水堆安全特性分析、机组可利用率损失评价、CO2捕捉技术、核电站加锌技术、发电厂技术标准、核电站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核电站概率安全分析PSA、核电项目节能评估方法、山火模拟等方面。

④ 新能源技术:风能太阳能流动换热计算、生物质颗粒物运动研究、氢气计算模拟等。


办公地点:能环大楼621

 

 

个人简介

周涛,19653月出生,汉族,陕西商州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育部核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局核电专家,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教学分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安全分会严重事故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射线分会常务理事、热工流体安全分会理事,中国电机协会核能发电分会委员暨核动力组组长,江苏省能源学会理事兼核能专委会主任,江苏省核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北京市和江苏省及其他省市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北京市及江苏省等各省市科技奖评审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电力大学兼职硕导,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和青岛研究院兼职教授,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田湾核电青年创业导师,石家庄市委研究室特聘研究员,“中核创星”中核集团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导师,天津市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特聘引才专员,西安交大核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交大北京校友会秘书长。具有多年从事各类国家基金纵向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的经历,研究经验丰富。

周涛教授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97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自然基金、军工项目等多项国家纵向和横向课题。发表国内外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及著作权,出版<<核电厂系统与设备>>、<<核电站风险与保险>>、<<非能动概念与技术>>、《细颗粒物现象学》和《能源动力工程导论》5部书籍。多年从事核热工水力、多相流动理论计算和实验,对包括超临界水、铅铋合金各类流体换热、非能动自然循环、细颗粒运动沉积、核电严重事故核素扩散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国内外中英文杂志编委或审稿人。参与多项核电重大专项评审和核电标准审评,并担任各类审评会议主席。承担核辐射物理、核电站系统设备、非能动卓工教改创新课、反应堆安全分析等多方面的教学工作。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课题,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发表教学文章,获教学课题奖、教学优秀奖。所承担核安全分析课获得大学精品优秀课程和教改优秀。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教学课程

承担核辐射物理、核电站系统设备、反应堆热工、先进核能技术、反应堆安全分析、认识实习等多方面的教学实践工作。创立并承担非能动技术教改班课程,所承担本科核安全分析课获得大学精品优秀课程,作为东南大学核专业负责人承担人才论坛核能部分。

科研 教改项目
多介质中细颗粒物运动沉积研究2021年江苏省“双创人才”课题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
兆瓦级智能模块化金属弥散热管反应堆移动核电源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子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
核电站泄漏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的动态迁移和衰减规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
超临界水堆特定条件下堆芯物理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研究973课题973课题
窄矩形通道内自然循环ONB点发生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
北京雾霾排放源中亚微米颗粒热泳碰撞机理及应用研究”和“超临界水中细颗粒物运动沉积规律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

    在教学方面,运用灵活而贴近实践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承担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辐射物理和三废处理以及广核苏州班相关课程和核电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主持完成校级教学课题2项,正主持学校先进核能技术与安全博士课程思政改革课题。多年来,他积极改进核反应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核反应堆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其中,在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实践了“五阶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专题演讲和专题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周涛老师所承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被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为优秀,并且获评校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优秀核心课程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此外,作为首届中法班的班主任,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例如,组织成立班级科技小组,组织学生到校外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等地参观学习,很好地促进了本科生科技素质的提高。所带领的班级获得红旗班集体的荣誉称号。还主编出版了核学科第一本电力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核系统与设备》。

同时,在华北电力大学时,还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推进教学工作正规化、制度化。积极调研中外大学办学经验,利用会议主动宣传学校国际教育学院,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以科研的精神推动教学工作,教学与党建相结合的新思潮,圆满完成了《留学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授课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课堂授课党建方法》等教学项目。完成电气2+2国际班向4+0转化教学改革方案,实现平稳过渡。主持完成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电力特色国际化教育教学方式研究》,并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作为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成功举办核发展前沿论坛,完成疫情期间在线授课与认识实习教学改革并发表论文。


论文 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授权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0余项。承担了国防科工委和电力出版社的3项编书任务,主编出版电力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核电站系统与设备》,出版核电教材《非能动概念与技术》、《核电风险与保险》细颗粒物现象学》《能源动力工程导论》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发明金奖、河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创新发明大赛银山红专项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及中核总科技成果等奖励。多次获大学优秀教师、奖教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教学优秀奖、广核育才奖;党建创新奖;科技成果和大学优秀精品课程。

  

代表性学术论文

[1]Zhou Tao, Peng Changhong, Wang Zenghui, Wang Ruosu. Application of grey model on analyzing the passive natural circulation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of HTR-10[J].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2008, 19(5):308-313.

[2]Zhou Tao, Yang Ruichang, Wang Shichao, Lei Zhao,Liu Ruolei. Visual experiment research of the inhaled particle thermophoresis deposition rule in the rectangle turbulent flow tube[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9, 29(5-6): 1138-1145.

[3]Zhou Tao, Yang Ruichang, LI Zhenyang, ZHANG Ming, LIU Mengying. 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 in Natural Circulation Systems Predicted Using the Second Stir Theory[J].Tsinghua Science & Technology.2010, 15(4): 441–446.

[4]Zhou Tao, SunCanhui, Li Zhenyang, Wang Zenghui. Applic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theory in 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 of a nuclear power plant[J].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2011,22(5):316-320.

[5]Zhou Tao, Chen Juan, Luo Feng, Cheng Wanxu. Fuzzy PSA Evaluation Method for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2, 24: 230-235.

[6]Zhou Tao, Chen Juan, Cheng Wanxu. Thermo Hydraulic Analysis on Narrow Channel Effect of Supercritical-Pressure Light Water Reactor[J].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 2012, 47: 234-241.

[7]Chen Juan, Zhou Tao, HouZhousen, Cheng Wanxu. Thermo-hydraulic Analysis for SCWR during Power-raising Phase of Startup[J].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2012, 23(3): 282-286.

[8]LiuMengying, Zhou Tao, ZouWenzhong, SuZiwei. Study and analysis of metal coolant thermophysicalproperties[J].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2, 184: 1226-1231.

[9]Zhou Tao, Hong Dexun, Ran Ke, Su Ziwei.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Flow Excursion in Narrow Rectangle Channel under Natural Circulation[J].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3, 254:1-4.

[10]Zhou Tao, Duan Jun, Hong De-xun, Liu Ping,Sheng Cheng, Huang Yan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Bubblein Subcooled Boiling Region in Narrow Rectangular Channel under NaturalCirculation[J]. Annuals of Nuclear Energy, 2013, 57:22-31.

[11]LiJingjing, Zhou Tao, LiuMengying, SuZiwei, ZouWenzhong. The Choice of Coolants in Accelerate Driven Syste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681: 195-199.

[12]Sheng Cheng, Zhou Tao, Zhang Lei. Nonlinear Analysis of 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 in Natural Circulation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Conditions[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3, 5(16): 4123-4128.

[13]Liu LiangZhou TaoLI Yuet alSCWR transient safety analysis code SCAC-CSR1000[J]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201583318-325

[14]SHAHZAD Muhammad AliZhou TaoLIU LiangCSR1000 single channel thermal hydraulic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response matrix method[J]Progress in Nuclear Energy2016919-16

[15]Chen J, Zhou T, Chen J, et al.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ransient flow distribution of SCWR(CSR1000)[J].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 2017, 110:541-546.

[16]Ma D, Zhou T, Chen J, et al. Supercritical wate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rediction analysi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 Nuclear Engineering & Design, 2017, 320:400-408.

[17]周涛,李子超,李兵,秦雪猛,朱亮宇,石顺.核电运行及事故颗粒物运动沉积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9,49(11):24-46.

[18] Shang Mao, Tao Zhou, Dong Wei, Wenbin Liu, Yitong Zhang. Modeling of heat transfer of supercritical water in helical finned double pi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21, 180, 121754.

[19] Shang Mao, Tao Zhou, Dong Wei, Wenbin Liu, Yitong Zha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critical water in channel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20 years of research[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21, 197, 117403.




专利申请

代表性授权专利

[1]周涛,胡雨,张记刚. 一种蒸汽压片、薄膜和金属网式核电站严重事故缓解装置,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0910076660.7

[2]周涛,张记刚. 一种非能动排热的核电站严重事故缓解装置,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0910238202.9

[3]周涛, 刘晓壮, 张记刚. 核电站的细颗粒物脱除装置,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128657.8

[4]周涛, 陈娟. 超导热管式核电热冷联产系统,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0910242275.5

[5]周涛, 孙灿辉, 樊昱楠. 一种利用镁能氢能发电的系统,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293903.5

[6]周涛, 盛程, 张记刚. 一种超临界CO2核电站事故缓冲脱除器,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0910238203.3

[7]周涛, 刘平, 周蓝宇, 张记刚. 一种镁能光热发电系统,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293926.6

[8]周涛, 李洋, 刘梦影. 一种非能动的核电站破口事故缓解系统,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233036.6

[9]周涛, 李洋, 刘梦影. 利用盐溶液吸湿特性缓解核电站严重事故的装置,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217059.8

[10]刘平, 周涛, 张记刚, 樊昱楠. 一种基于纳米流体特性的核电站严重事故缓解系统,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010527680.4

[11]周涛, 冉刻, 张蕾. 一种防止氢爆的缓解核电严重事故装置及缓解方法, 发明, 已授权, 专利号: 201110129066.7

[12]周涛, 邹文重, 张蕾, 苏子威,盛程,洪德训. 一种可视化窄矩形自然循环系统, 实用新型, 已授权, 专利号: 201220210349.4

[13]周涛,刘亮,陈娟,等.螺旋流式防沉积倒U型管,发明,已授权,专利号:201310322644.8

[14]周涛,刘亮,杨旭,等.一种防液态铅铋合金中颗粒物沉积的一回路冷却剂管道发明,已授权,专利号:201310415444.7

[15]周涛,刘亮,方晓璐等.一种铅铋合金中颗粒物的去除系统发明,已授权,专利号:201210495567.1

[16]周涛,毛赏,张雨飞,王明春,刘文斌,张一童,魏东. 一种采用超导热管的微堆, 已授权,专利号:ZL202022783218.2

[17]周涛毛赏,刘文斌.一种用于超临界水螺纹翅片套管换热器, 专利号:ZL 20212 0019974.X

荣誉 奖励

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发明金奖、河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北京市创新发明大赛银山红专项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及中核总科技成果等奖励。多次获大学优秀教师、奖教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教学优秀奖、广核育才奖;党建创新奖;科技成果和大学优秀精品课程。

2009
中国核工业集 团公司
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第六名
2010
陕西省人民政 府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第五名
2013
北京发明创新 大赛组委会
北京市科技发明奖 金奖 第一名

- 4 -
2014
创四海科技孵 化有限公司
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映山红奖 三等奖 第一名
2014
河北省人民政 府
河北省科技发明奖 三等奖 第一名
2014
杭州国际城市 学研究中心
钱学森城市学奖 优秀奖 第一名
2018
北京市海淀区 科学技术学会
科技公民创新创意大赛奖 三等奖 第一名
2018
中国核网委员 会组织部
核能梦 劳动美奖 优秀奖 第一名
2019 北京发明协会 第 13 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 铜奖 第一名
2019
中国产业研合 作促进会
2019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优秀奖 第一名


指导学生

10年来,周涛老师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60多人,其中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4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人,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10人,校友及企业奖学金16人。此外,还指导本科生创新计划和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核+X大赛、电机协会演讲赛等,获得了“二等奖”、“优秀奖”等可喜成绩。研究生当选团十九大代表,毕业留学生获得巴基斯的总统奖。在科研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和重大项目的申报与承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在国内核电领域影响力的提升,为学校核专业及国际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