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发布者:能源与环境学院发布时间:2019-11-22浏览次数:506

11月7日-12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经过紧张激烈的封闭展示和公开答辩环节,12日晚,终审决赛圆满落幕。
由能源与环境学院老师孙立、张俊礼、沈炯指导,能源与环境学院杨欣霈、金宇晖、秦可欣、王洁炜、董浩洋、朱尚臻、秦宇枭、程子倩同学完成的项目《离网型建筑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与控制示范装置》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能环学院的风采。


一、项目背景

1.我国山区、海岛、边防哨所等离网地区远距离联网供电困难,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离网供电会污染环境,研发离网型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的综合能源系统需求迫切。

2.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难以保证供能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离网型综合能源系统的长期稳定经济运行极为困难。

3.源-储-荷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特性所具有的明显的非线性、多惯性尺度、强随机性等特征给控制带来困难。

二、项目介绍

该项目研发了一套新型离网建筑供能系统。由清洁低碳的太阳能、氢能燃料电池驱动,可不依赖电网主网独立供能,实时满足建筑的冷热电需求,并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研发此套系统是为解决偏远地区建筑清洁低碳供能难题,也是我国为兑现巴黎协定承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
该项目核心技术在于能源的控制与调度。
为保障可再生能源随机性下的供需实时平衡,该项目设计了一种基于DCDC转换器的新型能源路由器,它可依据能量优先级实现能源全自动调度,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下的持续供能,系统配备热电复合储能结构,同时符合建筑用户需求,节约储电设备初投资,并为能量微网提供有力缓冲。

项目还开发了一套新型数据驱动控制算法,不但保护了系统设备,延长其使用寿命,也满足了建筑用户的舒适性需求。

未来,该系统可扩展融合更多绿色能源种类,系统效率将进一步优化。在应用场景方面,现阶段该装置可率先应用于偏远地区供能,后将逐步推广应用于优化城镇能源结构。
该项目成果丰富,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共计发表SCI论文5篇(1篇发表于国际氢能协会会刊《国际氢能杂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

三、系统与功能

1.各种能源形式通过“能源路由器”实现全自动调度,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系统母线电压波动幅度小于土1V,保证系统各电器件的正常运行。

2.以超级电容器、锂电池及蓄热水罐联合的多级储能系统,可消纳从毫秒级至昼夜级的能源波动,节约了储电设备初投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3.针对系统关键变量的新型数据驱动控制算法,可保障锂电池剩余电量估计误差<5%;建筑物室内温度波动<1°C;电堆温度波动小于1°C。

四、创新性

1.针对各类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的运行特性,取长补短,创新性地提出太阳能、氢燃料电池、锂电池、电容器与热泵联合的多能互补建筑供能结构,在选型合理的基础上,可灵活应对各种气候环境。

在满足供能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了冷、热、电负荷调节的稳定与灵活,并真正实现了“0污染”、“0碳排”。

2.将风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排气用以室内环境供暖,优化了能源拓扑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

3.基于数据驱动的关键设备在线监测及运行控制技术实现对燃料电池电堆温度、锂电池剩余电量、室内温度等系统关键变量的实时检测与控制,保障供能系统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