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介
卓越热能与动力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精神,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以培养能源与环境类研发型工程师为主,结合我国对能源与环境类人才的需求,能源与环境学院将以培养研究生层次的能源与环境类“研发工程师”为目标,采用“4+2”模式:前4年为本科学习阶段,后2年为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教学实施采用“3+1+1+1”的模块化结构具体描述如下:
“3”: 本科前3年在校学习,与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的前3年共用模块。
“1”: 本科大四阶段到电力行业实习1年,参与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并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这一阶段的企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了解实际的软件研发的过程,加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该阶段全部在企业进行,完成部分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根据情况,毕业设计答辩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
本科学生在大四进行硕士研究生选拔、分流,愿意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且符合保研条件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
“1”: 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在校进行1年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
“1”: 学生修满本专业规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分后,再到电力企业实习1年。这一阶段为研究生实习和硕士论文阶段,在此期间,学生参加企业实际的项目研发,并以在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硕士论文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
原则上,工程硕士阶段与本科毕业设计分别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了解并熟悉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和运行方式,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简介
本计划旨在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现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研发型的高端环境工程师;进而培养从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攻关、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的技术、管理骨干和重大项目组织、协调的领军人物。
培养方案以现代大工程为主线,由课程模块(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工程训练模块、课题研究模块和职业教育模块构成高层次工程教育培养体系。其中课程模块包括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本科专业课程、多学科硕士平台课程和博士平台课程;工程训练模块包括工程分部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单体设计和工程综合设计等三个层次;课题研究包括工程应用研究和工程基础研究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由工程认识、职业训练和职业实践三个阶段组成。工程训练和职业教育组成的工程实践贯穿整个培养方案。不同层次的模块可组合成不同的培养规格,不同规格之间具有良好的互通性;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模块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将体现综合、关联与实践的原则,在原有体现大工程教育思想通识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突出环境专业课程模块——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体现职业课程模块——包括职业训练、职业实践、职业继续教育,同时包含创业、就业教育的内容。三个模块课程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达到统一,体现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思想。不同专业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块设置可以有所不同,不同层次模块可组合成不同的培养规格,不同规格之间具有良好的互通性;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模块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在课型拓展方面,还将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为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增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跨越两个学年、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跨越一年半,两个模块适度重叠,合计延续三年半。学生在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和工程认识后,选择大类,再继续完成通识教育的同时进行跨学科平台课程学习;参加工程设计(毕业设计),获得工学学士学位。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经过一年硕士平台课程学完后,与企业联合培养,开展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工作,获得工程硕士学位。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可选择一学年的博士平台课程,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博士生在继续完成两学年的工程基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后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两~四年的职业实践后取得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